• 脾胃为病,最详东垣
• 不知天、地、人,不可与言医。(明·汪绮石《理虚元鉴》柯怀祖序)
• 长沙为医中之先圣,长洲为医中之亚圣。(俞根初《通俗伤寒论》王恕常序)
• 气有余则化为火,液有余则化为痰。
• (医)以活人为心,不记宿怨。(明·万全《新刊万氏秘传幼科发挥·肺所生 罚
• 医也者,顺天之时,测气之偏,适人之情,体物之理。
• 医之良,在工巧神圣;医之功,在望闻问切;医之学,在脉药方症。
• 只看所治症状,不分表里寒热,乱服一气,不仅无益,反而有害。中药不是像西药那样某一种药就是固定治某一种病的,有人把某一中药就当成治感冒药,得了感冒拿起来就吃,我就很反对,同样是感冒,春季和秋季的不一样,今年和去年的不一样,虽然感冒往往是表证,可用解表法,但解表还有辛温解表和辛凉解表之分呢,不同地域的人,用药也不一样,不辨证而用中药是中医大忌。
• 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
• 凡为医道,必先正己,然后正物。正己者,谓明理以尽数也;正物者,谓能用药以对病也。
• 水为万物之元,土为万物之母,二脏安和一身皆治,百疾不生。
• (饮食)喜冷则为中热,喜热则为中寒。
• 综观医学大纲,不外理法方药四字。
• 内伤必取法乎东垣
• 研究H2O是研究水性,但要造船航海的话就得研究海洋,虽然都是研究水,但从研究H2O走不到造船。水势也不含在H2O中。同理,中医对人的整体研究来把握的“气”也不可能通过局部研究来获得。
• 脾热口甘或臭。
• 中医就是在不断的校对、验证、修正中建立起来的,所以,又信西医又信中医在老百姓身上是一点不矛盾,中国人既上西医院检查,又找中医诊脉的局面看似有病乱投医,其实并不盲目。大量的西医检验单为中医的诊断提供了参数,对这些检验单的二次利用是不是提高效率?是不是有利于中西医结合?中医的整体思维就是把所有能考虑进去的因素全部加以考虑,当然也包括西医手段。
• 人体可以与病共生,可以带病存活。由于个体差异,人不可能有整齐划一的健康标准,如按五行把人的体质归类,那么将金性体质人的健康移到木性体质人身上就是病了。
• 下之贵得其法。
• 世有愚者,读方三年,便谓天下无病可治;及治病三年,乃知天下无方可用。
• 胃以通为补,脾以健为运。
• 脾阳健则能运,胃阴充则能纳。
• 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
• 善言天者,必验于人;善言人者,必本于天。
• 消渴之患,常始于微而成于著,始于胃而极于肺肾。
• 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
• 肺为水之上源。
• 大医精诚
• 古人医在心,心正药自真。
• 外因之病,风为最多。
• 肺主出气,肾主纳气,阴阳相交,呼吸乃和。
• 呕吐伤胃,泄泻伤脾。
• 运气不齐,古今异轨,古方今病,不相能也。
• (医)勿重利,当存仁义,贫富虽殊,药施无二。
• 业医者,活人之心不可无,而自私之心不可有。
• 医家之有仲景,犹儒家之有孔子也。医书之有《伤寒论》,犹儒书之有《四书》也。
• 初病在经,久病入络。
• 外感法仲景,内伤法东垣;热病用河间,杂病用丹溪。
• 医者意也,思虑精则得之。(许胤宗
• 脾胃居中,为上下升降之枢纽。
• 大实有赢状,误补益疾;至虚有盛候,反泻含冤。
• 汗之发也,其出自阳,其源自阴。(清·吴谦等
• 久病无脉,气绝者死;暴病无脉,气郁可治。
• 石膏非大剂则无效。
• 阳随乎阴,血随乎气,故治血必先理气,血脱必先益气。
• 脾胃为水谷之海。
• 上医医国,其次疾人,固医官也。
• 治暑之法,清心利小便最好。(明·王纶《明医杂著·暑 )
• 人身疾苦,与我无异。凡来请召,急去无迟。
• 脉贵有神。
• 凡为医者,性情温雅,志必谦恭,动必礼节,举止和柔。
• 望闻问切宜详,补泻寒温宜辨。
• 中医的精髓正像围棋一样,它不是像西医那样用不断发明新技术、新药来治病,而是如围棋手的升段,不断提升认识境界。
• 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
• 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非聪明理达,不可任也;非廉洁纯良,不可信也。——【晋】杨泉《物理论》
• 有医术,有医道。术可暂行一时,道则流芳千古。
• 据美国《侨报》报道,中国传统医术针灸正逐步受到美国军方的重视。美国陆军医疗司令部高薪招聘中医针灸师为官兵解除病痛,同时针灸也被纳入了陆军跨学科疼痛研究的范畴。此次招聘的针灸师共有
• 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
• 师古人之意,而不泥古人之方,乃为善学古人。
• 读《诗经》、《离骚》常常折服于古人的语言之美、意境之美,读《老子》、《庄子》又被其思想之美震慑。及至接触中医学,读《黄帝内经》等中医经典,其文言精辟,哲理深奥,处处闪烁着医学与自然的浑然一体,仁慈博爱,持重至诚;在语言之美、思想之美之上方知宇宙之美、智慧之美。
• 夫生者,天地之大德也。医者,赞天地之生者也。
• 阴虚体质,最宜化燥。阳虚体质,最宜化湿。
• 阴中有阴,阳中有阴。
• 脉有要诀,胃、神、根,三字而已……此乃诊家大法。
• 中医学的经验,除了拜师以外,认真研究《伤寒论》《金匮要略》等古典著作,也是十分重要的。这些古典,本是在师徒相授时的教材,最适合于在临床上讲和学。因为,很多讲的是“所当然”,讲的是“是什么”,所以,在临床上抓实例,识证认方,尤为适宜。经验性强,也使中医学变得内容十分丰富。各家的学说,各家的经验,有的用药峻重,有的处方平正,有的擅用寒凉,有的则擅用温热。这无疑给中医学平添了几分魅力。
• 阳虚者,气多陷而不举。
• 中满者,泻之于内。
• 不知为不知,亦良医也。
• 欲潜其阳,必滋其阴。
• 直行者,谓之经;旁行者,谓之络也。
• 世无难治之疾,有不善治之医;药无难代之品,有不善代之人。
• 木火郁于中焦,脘痛嘈杂。
• 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
• 知常达变,能神能明,如是者谓之智圆。
• 不通仲景之书,不足以言医。
• 乙癸同源,肝肾同治。
• 体中多湿之人,最易中暑。
• 医不三世,不服其药。
• 善治风者,以气理之。
• 稠浊者为痰,清稀者为饮。
• 阴虚者,气每上而不下。
• 一阴一阳者,天地之道;一开一合者,动静之机。
• 看方犹看律,用药如用兵,机无轻发,学贵专精。
• 不破万卷书,安试药三品?(清·费伯雄《医醇賸义》李小湖题辞)
• 未医彼病,先医我心。
• 医之为道,非精不能明其理,非博不能至其约。
• 省病诊疾,至意深心,详察形候,纤毫勿失。
• 医之为书,非《素问》无以立论,非《本草》无以主方。(元·朱震亨《格至余论》自序)
• 阳虚易补,阴虚难疗。
• 上燥治气,下燥治血。
• 气属阳,有余便是火。
• 天地之理,有开必有合;用药之机,有补必有泻。
• 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
• 惊则气乱。
• 气虚则寒,营虚则热。
• 肺为脏腑之华盖。
• 中医博大淳厚的情义常常令人感动。孙思邈的《大医精诚》篇,开宗明义提倡为医者必须要有医德,要发扬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进而论述大医修养的两个方面:精与诚。精,指专业熟练;诚,指品德高尚。提出为医者必须医术精湛,医德高尚。每次诵读都是一次灵魂的洗礼。
• 里虚者,便虽难而勿攻。里实者,虽吐利而不可下。(清·汪昂
• 在追溯中药学的历史可知,“世间百草皆入药”,是人类逐步认识自然和 总结实践经验的产物。这在《史记》中可以找到 证明:“神农氏尝百草,始有医药。”
• 两千年前的《八十一难经》明白写着,用针刺“俞”位,即可止痛。古人还有四总穴歌:“面口合谷收、头顶寻列缺、腰背委中求、肚腹三里留”,意思是只要扎对合谷、列缺、委中、三里等穴位,相应部为的病痛即可针到病除。而早在
版权声明:本文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