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旦我们拒绝追逐更多的乐趣和满足个人利益,以填补人类及其他众生的欠缺时,我们同时也填补了自己灵魂的空虚。
• 遇到不如意、不愉快的事就要调心,调心是调整我们自己的心, 不是调别人。人与人之间常常因为。一些彼此无法释怀的坚持,而造成永远的伤害 。
• 一个人读书读多少还是其次,你这个人走到那里,会不会给人压力。如果没有给人压力,快乐,微笑甚至主动帮忙他人,那么你就是一个受欢迎的人。佛法的重点就是快乐、自在,进一步给这世界带来快乐自在。从今天开始做一个快乐自在的人。
• 因为不断贪恋感官的愉悦,使心处于烦乱与困顿当中。学习放下,心便会变得轻安。
• 如果不能改变风的方向,就要想办法调整风帆;如果不能改变事情的结果,就需要改变自己的心态。微笑着面对生活,即使一文不名也能睡得香甜;微笑着面对人生,即使在黑暗中你也能看到希望的曙光。当你能控制自己的情绪时,你就是优雅的;当你能控制自己的心态时,你就是成功的。
• 我们不必要求他人对待我如何,相反的,应该检视自已对待他人如何;当我们永远忍让、永远慈悲、永远付出地对待一切生命时,所得到的回应也将会是正面与善意的。
• 多想想别人需要的是什么?我能给别人什么? 不要只想著我要什么?别人能给我什么?
• 人无完人,事无完美。有些人,你不必计较,计较会烦。有些事,你不必在意,在意会累。世界很大心很杂,哪能不遇小人。红尘很深尘世浮华,哪能没有烦心事。想的浅一点,看得淡一点,开心多一点。委屈了默默无语,误解了微微一笑。退步~原来是向前。
• 我们经常忘记了真正的赠予之义,我给你爱,是因为我爱你,并不是因为期待你的回报。我们若总是等着回报才赠予,我相信,这是痛苦的赠予。
• 当我们努力为他人服务时,生活便会过得很有意义;当我们习于利益他人时,便会发现自己时刻都过得很快乐。
• 感恩,会让我们感动一切可贵;怨恨,会让我们感动处处敌对。一个希望得到快乐的人,就应该先学习感恩;一个希望远离恐惧与危险的人,就应该先消除内心的不平与怨恨。
• 生命的意义就要来报恩的,然后进一步要来爱众生。有慈悲心的人最快乐,所以我愿精进的、更努力的修行、做功德,然后来布施,迴向给大家!
• 用感恩的心,用报恩的心,来做服务的工作,便不会感到倦怠与疲累。
• 福报对众生而言,并不全是好事情。如果福报现前,你能够一切不执着,把这福报转变成弘法利生,利益众生的助缘,让一切大家共享,这样佛菩萨自然就会将福报送到你眼前。
• 布施不是一定要花钱。布施水、布施烟供、布施微笑。。。。。。但是越穷的时候更要布施钱,哪怕一块钱也没关係。你要修福报,基本要孝顺父母、持戒;不要抱怨,抱怨也会损福报,嘴巴很重要。
• 要得到快乐、要照顾自己,最好的方法就是修行佛法。不修行佛法,便没有快乐。无论何时修行佛法,都是在累积善业。业是确定的,善业一定会带来快乐,不仅是现在乐,还有未来多生多世乐。在日常生活当中修行佛法,就是真正用最好的方式在照顾自己、真正爱自己。
• 修行,不是追求完美,而是坦然地接受残缺。人没有三头六臂,做人也好,做事也罢,谁能尽善尽美?人生的修行,就是用智慧看透世间黑白,並用一颗善良的心成就一切美好,用一颗宽容的心,坦然地接纳无法改变的不好。修行,就是宽容。容得下别人的中伤,忍得住困苦的折磨,放得下挽留不了的美好。
• 在果上争取,不如在因上努力。 人往往奔波于外境的是非得失,却忘记了自己当下在种甚么因。
• 与任何人相处,理解是爱的根本,是打开爱之门的钥匙。我们平时若能自觉生命不久长,就能培育、滋养我们的爱。如此,爱才能长存。
• 修行的心境是轻松、自在的。 因为真正修行的人,没有所谓的压力;有的,只是努力。
• 要记得,给人温暖,不给人疲惫。
• 你种下一个抱怨收获十个抱怨,种下十个抱怨收获100个抱怨,种下100个抱怨收获1000个抱怨。抱怨週而复始,这时候我们一生都抱怨不完。你种下一个感恩收获十个感恩,种下十个感恩收获100个感恩,种下100个感恩收获1000个感恩。感恩週而复始,我们就生活在爱与感恩之中。
• 在人间人人都想追求「美」,但是美不是刻意去装扮出来的,真正的美要从我们的内心表达出来,而真正的「朴素纯净」即可表达内心的美。要得到真正的美,必先要厘出清净、智慧的心,从内心真、善发出的美才是世间的「真美」。 无私的爱是最美的礼物。
• 要时时把握现在,处处活在当下,尽量避免造罪,努力种植善因,这是最基本的修行。
• 低声下气,你才能学习到更多的东西,先把自己里面的东西抛弃掉,才能容纳更多的智慧。
• 照顾困苦者要以「爱」为基础,那种如同母亲打从心底散发出来的爱。因为,唯有母亲的柔情,才能战胜一切暴力的病毒。
• 什么是有福? 耳朵里听不见是非,眼睛里看不到争斗,嘴里说不出伤人的话。 什么是乐? 经历过许多坎坷,却没被困难打倒; 感受过很多悲苦,却没沉浸其中不能自拔。 并且在每一次困难过后,越来越坚强; 在每一次痛苦过后,越来越明白爱的含义。 心灵,越来越柔软; 胸怀,越来越宽阔。
• 要藉机会修行,别人讚歎你,要谦虚功德回向众生;别人批评你,要藉这机会消业障、证空性;会修行的人分分秒秒都在修行。
• 人世间最大的困境,不是个人身分地位、财富或健康的失去,而是当人与人之间的慈爱、关怀及付出减少时,人们将逐步陷入冷漠与无情的万丈深渊。
• 当一个人将自己的幸福不再看得那么重,而去关心那些没有比他幸福的人,他自然会快乐得多。
• 最甜蜜的声音,是仁慈的话,它永远带来阳光。
• 人必须要经验複杂且两难的事,让自己的心更成熟更坚定,学佛是不断的向内淨化,不是向外抱怨,五浊恶世本来就不圆满,所以不要一直希望所经历的都是圆满的,要的是有圆满的心接受一切。
• 被恨的人没有痛苦,恨人的人却终将遍体鳞伤,所以,绝不去恨人。
• 死亡,使我领悟人生的有限,生命的短暂。我们没有永恒,我们必须把握。死亡,能使你认识人生的根本。
• 我们要"放下"的是自己的烦恼、自私,但不能"放弃"任何一个众生,再坏的人他都有佛性。就像小孩子在哭闹,不是打他要他停止哭闹,而是双手拥抱他。
• 学会对自己一笑置之,就能做好准备,和他人一起欢笑。
• 不必企图改变世界,也不必把自己躲入黑暗之中。其实宽容与了解的心,是心灵平静的因素,而爱、忠诚与关怀,才是人生不渝的宝石。慈悲与智慧。
• 保持喜悦与活跃的心情来努力工作,也是维持健康的方法之一。只要我们保有一颗慈悲利他的心,自然就会充满干劲与活力。我们的身体也将永远保持青春与美丽。
• 要想让 家庭吉祥和睦,就要常常起欢喜心。能惜福的人,就懂得行善;懂得行善的人,必能时时快乐,这就是幸福的人生。
• 失去身外之物或许让人不捨,但你会变得更自由,也会发现人生在世无所罣碍才能潇洒自在。
• 许多人只关心他们的外在环境,而忽略内在心态。我们更注意我们的内在品质。精神平和需要许多重要的品质,其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是人性的慈悲与情义:一种关怀的感觉。
• 「你们应当观察到世间的一切事物都不是永恒不变的,如果用这样的方法来观察才是正确的理解方法。正确观察就能产生厌离心,而不会有喜爱和贪图之心,心灵就会获得解脱了。
• 援助苦难的人,其实正是「有形救灾难,无形救自己。」一念善破千灾。
• 吃素就是慈悲。吃素就是环保。吃素能够消灾。吃素能够治病。吃素能够救命。吃素能够延寿。吃素就是功德。
• 有利益于他人的事情,我们就必须去做;有利益于众生的言语,我们就必须去说。怀着善心,一切都以善良为出发点;不要做出任何伤害众生的行为及言语,让自己成为佛陀在人间的亲善大使。--海涛法师
• 不要拿自己的生活跟别人比,因为你无法瞭解别人的经历。没人能主宰你的幸福,除了你自己!
• 我们若有感恩的心,便不会缺乏感恩的事,睡前为今天一天献上感恩。
• 善念会产生仁慈的行为, 由布施而使人产生愉快的影响力, 这愉快的影响力 又产生吉祥和福气
• 心灵的满足是人最大的幸福。物质的满足是人最快的贫穷。知足是最快的储蓄 多求是最快的消费。活在感恩的世界里 你才会更加懂得珍惜。能平安 健康 快乐才是人生存最大的“富贵” 。
• 如果你对别人有怨恨之心,别人对你自然也会有同样感觉,于是怀疑和恐惧就会在你们之间造成距离,使你们觉得孤单孤立。
•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最重要的不是共享荣华富贵、重要的是一颗「将心比心」互相体谅的心。
• 随时随地心存感激,以财力、体力、智慧、心力、来做一切的奉献。随遇而安,随缘奉献。
• 我们永远不知道现在的举手之劳,会在未来产生何种巨大的改变,我们的给予就像回力镖一样,终究会以某种形式回到我们身上,就让我们重新学习当别人生命中的贵人吧!
• 从此生到来世,没有任何有价值的东西你可以掌握,只除了一样,那就是对自心的观照了解,以及对菩提心运作的了解。
• 布施的功德利益。一个人如果不行布施,他是决不能作利他之事业的,因此也就决定不能成佛了。相反的,如果能行布施,则生生世世可以永断恶鬼趣,永离诸贫穷,能断诸烦恼,享用不尽,受诸快乐。具有完善条件行布施。是指菩萨行布施时,应具足信心、恭敬,在适当的时候,在不损害其他众生的情况下,自己亲手去行布施。在布施的时候,面对布施物心无贪著;施毕以后,也不因此而期望来生的果报。抱著这样的态度去行布施,其功德自然放大倍增。
• 只要你打开自己的心,相信佛菩萨,不要有我相,想说"我可以吗?我如何如何⋯。"你愈是慈悲、愈是虔诚,力量就愈大。完全把自己放下,把生命奉献给佛菩萨。
• 快乐不是控制别人、不是改变别人,而是来自于调伏自己、净化自己、改变自己。
• 无论我们从事什么行业,当我们所做的一切,都能以服务众生、利益众生为动机时,我们的工作就成为菩萨的工作,是为众生而做的工作。从菩萨利他的深度与广度而言,我们根本无法分别行业的贵贱;因为一切皆取决于动机。动机不同,所看到的世界也就不同。
• 福报,是善行所得的果报,如富贵、长寿、相貌庄严等。这些美好的果报,根本因在于善行,在于对他人的付出和帮助,我们努力工作是外缘,因缘和合就能感得果报。因果之理,不是让人听天由命,而是教我们把握规律,正确的创造因缘,不要用恶性竞争、伤害他人等行为去争利益。
• 有所求的爱,是无法永久存在的。能够永久存在的,是那份无形、无染且无求的爱。
• 拥有一颗无私的爱心,便拥有了一切。
版权声明:本文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