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要是爱她,我在这儿你也一样的爱她。你要是不爱她,把我充军到西伯利亚去你也还是不爱她。
• 怒吼的文学一出现,反抗就快到了;他们已经很愤怒,所以与革命爆发时代接近的文学每每带有愤怒之音;他要反抗,他要复仇。
• 文学使思想充满肉和血,它比哲学或科学更能,给予思想以巨大的明确性和说明性。
• 文学一进入考场已经不可能是真正意义上的创作。
• 少而好学,如日出之一陽一;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志而好学,如炳烛之光。
• 文学应该预见未来,用自己那最鼓舞人心的成果跑在人民的前面,就像它是在拖着生活向前迈进似的。
• 如果有人用钞票扔你,跪下来,一张张拾起,不要紧,与你温饱有关的时候,一点点自尊不算什么。
• 善良人在追求中纵然迷惘,却终将意识到有一条正途。
• 何必向不值得的人证明什么,生活得更好,乃是为你自己。
• 土地与街道的关系;迁移者改变身份的意图;将自己变成自然一部分的劳动方式与把自己出卖给都市并从自然中摆脱出来之间的转变;以及这个过程中的各种遭遇,都是当代中国文学必须面对的新的经验。
• 无论做什么,记得为自己而做,那就毫无怨言。
• 我们经历着生活中突然降临的一切,毫无防备,就像演员进入初排。如果生活中的第一次彩排便是生活本身,那生活有什么价值呢?
• 如果说在传统的文学作品中,“想象力”是赋予作品以美学意义的重要手段;那么,文化研究的目的,并不是要像传统文学研究那样,到文学作品之中去寻找、发现这种“想象力”的表现形式或规律。文化研究就是要通过对各类文化材料的重新分析和考古,去阐释历史(特便是那些被遗忘的历史)实践的意义,去发现或再现真实的历史经验。不妨再说得吓人一点:文化研究就是要试图重塑历史想象的主体。
• 言者志之苗,行者文之根。
• 另一方面,如果不让心灵成为自己的先知,不让它经过一个孤独的检验的自我恢复的过程,便让它接受别的心灵找到的真理,那么,无论那真理多么光辉,它也会造成致命的伤害。天才若对别人的天才影响过度,便足以永远成为天才的大敌,我的说法每个民族的文学都可以作证。英国的诗剧家已经跟着 莎士比亚亦步亦趋两百多年了。
• 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相信文学创作起潜移默化之功效。
• 与其说这是一种属于道德教诲的慈悲,毋宁说这是一种属于文学的慈悲。
• 文学终于离开了乡村的土地,离开了军事城堡,来到了农贸市场,来到了都市的街道上。它与光怪陆离的都市符号混到了一堆,并且丝毫也不逊色。它有时甚至瞧不起戏剧、绘画和音乐,还经常跟电影和电视争风吃醋,眉来眼去,争夺媒体的注意力,争夺符号体系的中心位置,抢夺市民的剩余时间。
• 文学应该记载下过去所经历的道路,追随那行动着的群众,沿着他们所走过的道路把那幅五光十色的历史图画给展示出来。
• 文学对自由和人的完整性的追求,一开始就与街道经验发生了根本的冲突。这不是一个抽象的理论问题,而是任何一位试图进入都市的作家一开始就要面临的问题。
• 生命像流水,这些不快的事总要过去,如果注定一辈子要这么过,再不开心也没有用。
• 文学就像炉中的火一样,我们从人家借得火来,把自己点燃,而后传给别人,以致为大家所共同拥有。
• 如果整个作家群都是游离在时代之外,那么这个国家的文学必定要疲软、必定要苍白、必定要走下坡路,这是铁的事实。
•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 当我们试图找到一个典型的、代表转型期农民的文学意象时,我们会发现,城外的纯农民与进城的假农民都不典型。最典型地代表都市化过程中的中国农民的意象,就是介于上面两种农民之间的一个特例:“修鞋匠”。这是已故的西安诗人胡宽的发现。修鞋匠的遭遇,就是中国农民在都市化进城中的典型遭遇。
• 人一定要受过伤才会沉默专注,无论是心灵或肉体上的创伤,对成长都有益处。
• 一个成熟的人往往发觉可以责怪的人越来越少,人人都有他的难处。
• 在当代中国农业文明向现代都市文明转变的历史逻辑中,“陕军东征”第一次将文学事件变成了一个商业事件。在全国媒体的鼓动下,审美经验变成了消费快感,精神符号变成了消费符号。
• 书话其实是一种随笔,一种很有文学性,很有情趣的文字。
• 获取一颗没有被人攻击的经验的心,也就像夺取一座没有守卫的城池一样。
• 站在痛苦之外规劝受苦的人,是件很容易的事。
• 高速公路与信息网络攀比着展现中国后工业化社会的神奇图景,琳琅满目的商场超市争相炫耀着中国的繁荣昌盛,经济神话正在全面塑造一个“新新中国”的形象,这使得文学要努力跟上这个时代都显得力不从心。
• 古典政治经济学发现了隐藏在商品背后的秘密,也就是商品形式所隐含的内容(对于文学来说,就是隐藏在作品形式背后的内容),或者说,就是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古典经济学陶醉在对商品形式的内容阐释中,研究商品生产消耗了多少劳动量,并进而判断商品的价值。其批判性,就消失在这一研究过程之中。
• 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
• 凡事想别人感激,那是必然要失望的。
• 这是一个高度竞争的社会,没有资格走的人最好不要走,否则要回头这个位置已经被人占去,再也没有空隙,闲时闹意气,一点用处也没有。
• 我主张,在人文学科领域,每个人都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和主张,但不能强求别人同意。
• 我们仰人鼻息,在学术上长期当别国学徒的日子快要结束了。数以百万计的人已经在我们的周围投入了生气勃勃的生活,歌颂的事迹和行为,它们本身就会歌唱。谁会怀疑我们的诗歌会复活并且带来一个新的时代呢?天文学家说,在我们的天顶燃烧的天琴座中的维迦星有一天会成为众星中的北斗,时间长达一千年之久。我们的新诗歌也将会如此。
• 死亡教会人一切,如同考试之后公布的结果——虽然恍然大悟,但为时晚矣。!
• 简单地说,伟大的文学就是包涵极其丰富意义的语言。
• 人与人之间,最可痛心的事莫过于在你认为理应获得善意和友谊的地方,却遭受了烦扰和损害。
• 文学是人的生活的教科书。
• 那时候他认为必需和重要的是接触大自然,接触曾经生活过、思想过、接触过的前人(如接触哲学、诗歌),现在认为必需、和重要的是人为的规章制度,和跟同事们交往。
• 我从来不记在辞典上已经印有的东西,我的记忆力是运用来记忆书本上还没有的东西。
• 当然,所有的文学批评都是建立在对文本“误读”的基础上的,影视也不例外。对于影视“误读”问题的关注一般都仅限于名著的改编,比如对《红楼梦》等古典名著的改编,还有鲁迅的作品、茅盾的作品、张爱玲的作品以至于现在金庸的作品等都会引起一番争论。而对于流行的小说而言,比如琼瑶的小说、池莉的小说、海岩的小说等则很少出现对于影视改编不当的指责。
• 爱一个人决不潇洒,为自己留了后步的,也就不是爱。
• 文学史上,我没有见过用阴谋除去了文学上的敌手,便成为文豪的人。
• 宽宏大量,是惟一能够照亮伟大灵魂的光芒。
• 麻烦来找你,你才去应付它,如不,任它沉睡
•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 文学作品应当能使读者不仅从作品所说的事情中,而且从述说这些事情的方式中,得到快乐;否则,就称不上是文学。
• 文学用有教养者的庄重榜样来激发我们的品德,它颂扬有教养者,把他们描写为值得我们效仿的形象。
• 人们往往只相信他们愿意相信的事
•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恰似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 凡是想依正路达到这深密境界的人应从幼年起,就倾心向往美的形体。
• 做人要含蓄点,得过且过,不必斤斤计较,水清无鱼,人清无徒,谁又不跟谁一辈子,一些事放在心中算了。
• 失去的东西,其实从来未曾真正地属于你,也不必惋惜。
• 谁都可能出个错儿,你在一件事情上越琢磨得多就越容易出错。
• 但那人,我知,我一直知,他永不会来。 —— 匡匡《 时有女子》
• 没有幽默滋润的国民,其文化必日趋虚伪,生活必日趋欺诈,思想必日趋迂腐,文学必日趋干枯,而人的心灵必日趋顽固。
• 文学对人民的发展多多少少总会有所影响,在历史运动中多多少少总会起重要的作用。
•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将传统的词学赋予了新的现代的意义。《人间词话》最重要的贡献,不外乎人们经常提到的
• 水里照出的是自己的脸,内心反映的是自己的为人。
• 人生短短数十载,最要紧的是满足自己,不是讨好他人。
• 社会向文学提供素材,文学向社会提供规范。
• 我笑,便面如春花,定是能感动人的,任他是谁。
• 真正的才华如火焰般难以收藏,总会燎原。
• 是文学唤醒我们注意人类生活的准则,平息大火,抑制邪恶。
• 能够哭就好,哭是开始痊愈的象征。
• 弄文学的人,只要一坚韧,二认真,三韧长,就可以了。
• 语文教师应该有一个饱满的情感世界,有文学激情、热情,而不仅仅具有写作能力。
• 按照人的本性,他们会对任何人或任何一种私人秘密感兴趣。真正的文学创作,恰恰需要关注的就是私人经验和私人秘密,既满足了“窥视癖”,也顺便承担了人性批判的任务。而实际上,当代阅读市场根本就不会让人们消费真正的“私人秘密”,因为这种孤立的秘密,既无法充当成功的楷模,也无法提供历史审判的证据。
• 文学的衰落表明一个民族的衰落。这两者走下坡路的时候是齐头并进的。
• 生命从来不是公平的,得到多少,便要靠那个多少做到最好,努力的生活下去。
• 我提着一个袋子,边走边拾,一路上拾起无数我不想要的东西,当我遇到我真正想要的东西之时,袋子已经装满了。
• 美德犹如名香,经燃烧或压榨而其香愈烈,盖幸运最能显露恶德而厄运最能显露美德。
• 都市经验一直是作为农村经验的对立物出现的。这种对立是近代文学叙事的一个基本矛盾。艺术家告诉我们,这一矛盾转变成“迁移/伤害”的主题,不是人为的虚构结果,而是生活所逼。
• 艺术应该是一种讽刺文学,对我们麻木了的情感、死气沉沉的思想,和不自然的生活下的一种警告,它教我们在矫饰的世界里保持着朴实真挚。
• 最好的报复不是仇恨,而是打心底发出的冷淡,干嘛花力气去恨一个不相干的人。
• 政治家认定文学家是社会扰乱的煽动者,心想杀掉他,社会就可平安。殊不知杀了文学家,社会还是要革命……
• 我所学到的任何有价值的知识都是由自学中得来的。
• 如花美眷,也敌不过似水流年。
• 有救人之英雄,亦有杀人之英雄,世上通例,但有作文之文学家,而又有禁人作文之“文学家”,则似中国所独有也。
• 我从没有爱过这世界,它对我也一样。 《拜伦诗
• 这里要说的是:近代以来,西方的有经典而拆解、拒绝之,与中国的求经典而不得,决不是一回事;并且,当代西方文学,与鲁迅先生当年“别求新声于异邦”时的情形也已是南辕北辙了。所以,我们必须要考虑到当代中国的具体情况,而不能去轻信那些喜欢新潮的“跟潮虫”们的话。
• 当文学变成半是商品半是艺术的时候,就会繁荣鼎盛。
• 文学也像其他一切值得注意的智力或者道德活动一样,就其本性来说,它本能不是时代愿望的体现者,不能不是时代思想的表达者。
• 我也喜欢看书,但是我不太喜欢看文学史,我就不太信那个“史”和那个分类。我看书就像我看一只漂亮的昆虫似的,看进去了,我就是那只昆虫,随它过上一段它的生活;看书呢我好像就成了那里边的一个个人,作为这个人那个人再经历一次人生。我看《德伯家的苔丝》,我就是那个女孩子。所以我看一本书差不多就是多获得了一份生活,多经历了一个生命过程。
• 他不知道那个梦已经丢在他背后了,丢在这个城市那边那一片无垠的混沌之中不知什么地方了,那里合众国的黑黝黝的田野在夜色中向前伸展。
• 将感情埋藏得太深有时是件坏事。如果一个女人掩饰了对自己所爱的男子的感情,她也许就失去了得到他的机会。
• “想象力”作为传统“文学性”的基本要素,其美学的自足性已经崩溃。这正是当代理论(文化研究和文化批评)所关注的问题。文化研究和批评与传统文学研究和批评之间,其实并不存在根本的矛盾,只不过是发掘、考古的对象和范围发生了变化。
• 文学是社会的阶级和集团意识形态——情感、意见、企图和希望之形象的表现。
• 美是文学的生命,而绿色是生命的颜色。
• 今天所做之事勿候明天,自己所做之事勿候他人。
• 文学总是预示生活,它不是模拟生活,而是按照自己的目的塑造生活。
• 两个人的适配是一种内心感觉,而不是一种视觉,千万不要因满足视觉而忽视感觉。
• 盲目可以增加你的勇气,因为你无法看到危险。
• 如果说,城市生活是上海作家的写作优势的话,那么,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以乡土为根基的文学国度而言,无论是文学积累还是有影响的作家作品,毫无疑问,大量地还是维系在农村生活经验的维度之中。
• 你大概误会大学文凭是世界之匙,开启顺风顺水之门,这并不正确,读书目的是进修学问,拓阔胸襟,人生所有烦恼会不多不少永远追随,只不过学识涵养可以使一个人更加理智冷静地分析处理这些难题而已。
• 余秋雨在文学界真的不入流,写点游记,那叫作家吗?一个小说没写过,你配称作家吗?散文作家,青春作家,我觉得余秋雨已经是一个不青春的青春作家了。还来这一套,席慕容他们早搞过了,比你搞得地道多了。
版权声明:本文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